找到相关内容7339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谈心说识(三):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

    不翼而飞时,那种焦虑难舍的心境,只有当事者才体会得出。这是哪一个心识在做怪呢?是八识中的第七识,名为末那识。   《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三卷云:   末那名意,於一切时;   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

    释依昱

    |唯识|谈心说识|自私|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10045983353.html
  • 死亡的艺术——慧律法师

    一副苦瓜脸。 所以,我认为人生必须要去体会,去看破它,才能活得更超越。 另外一句“好景不会太长久”。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件圆满的事情,都可能有无常的破坏性,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一种“无常”的存在。 所以说“...当时这一种折磨,到了今天,我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以后,我非常感激她。她是我在世界上最大的恩人,因为她折磨我、刺激我;当我陷入感情泥沼中时,还差一点跑去跳淡水河。 到今天我才体会到人为什么要自杀的道理,那是...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385783377.html
  • 物本人本心本——奘师在“少林问禅”高峰禅会演讲

    都会体会,刚才我们有个动作叫醍醐灌顶,今天大家真是沐浴在禅风当中,应该说每个人都会记得今天这个下午,希望今天这个下午开启我们每个人的智慧之门,都和禅宗更深地结缘。 ...

    明奘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434483422.html
  • 由“观音菩萨”看“以美育代宗教”

    是以画面的写实去体会生命的机能,那么,中国艺术那不拘形式的造化手段已经同生命达到了高度同构。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有时正是借助其天机的偶发达到与生命本体的合拍。如李日华在《六硕斋笔记》中所说的...

    易存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0563383731.html
  • 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

    按照创作规律鉴赏,要看作者的思想,看作品是否表达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三要“依智”,即用心发现和体会作品的新意,不要轻易放弃或忽略;第四是要“依了义”,即读懂作品以后再评论,评论者应当谦虚。[2]p...

    薛克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505684100.html
  •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五):魂魄等问题

    因为这首诗受到赏识,后来真的做了官,可是最后,也是个悲剧首场。他如愿以偿,亲自体会了一场黄粱梦。 我们现在明知人生如梦,但都很想做这样一个好梦。所以我上课讲哲学,常常引用这个“要向先生借枕头”...

    南怀瑾

    |南怀瑾|临终|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11024384167.html
  • 华严宗思想源流

    见禅师最后一面为憾。   说来这和尚实在 是执迷不悟,心中无佛即便是文殊菩萨站在他的面前,他也不会认得,若是其心净时则举目莫非如来,在那境界之中自会识得杜顺是文殊应化身,也会体会得山中老 人也是文殊...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20102184350.html
  • 十三世达赖对“坚塞”的扶植及“坚塞”在施政过程中的作用

    饶噶厦唤出来,质问为何没有军队代表参加。这一事件逐渐升级,几天后,‘民众大会’的负责人突然通知司伦雪康说,他们已决定暂时体会,因为他们担心军队会图谋杀害与会的领导者。经过审讯和调查,达赖终于作出了处理...

    达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20103484364.html
  • 奉修喜舍行愿 承担社会责任

    愿无边”的菩提道心!   3、念自性弥陀,证唯心净土,修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慈悲之心长养菩提,以仁爱之行去温暖饱经人间苦难人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饥渴冷暖。   于是,你修习止观...

    常辉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4884621.html
  • 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与主要特点

    众生信仰观音并效法观音或依观音之教而修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境、概念、准则、修持、理想、应用、体会等相关认识,其中既有观音自身的成份,也有众生对待观音的成份;既是对这种信仰和学说的提炼与概括,也是对这种...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70884653.html